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5日10:55 国际合作部
2021年11月12日,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亚太区主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出席亚洲可持续供应链与循环经济在线会议,并做了题为“中国绿色供应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芬兰、西班牙、法国、斯洛文尼亚的嘉宾。
蔡进认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同时在每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明确的约束性指标,如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时。近期,又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十大行动,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全国一盘棋扎实推进双碳目标落实工作。
供应链与社会经济和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已引起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因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当前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供应链的柔性和韧性。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供应链的绿色发展对于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供应链是指将绿色思想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交付给最终客户的过程同步理念,以获得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竞争优势。根据Gartner发布的全球供应链TOP25榜单我们看到基本来自欧美国家,2020年中国也有企业入围榜单,这些企业均在绿色供应链方面有具体实践。
蔡进强调,2018年至今,已有近13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政策宣示等方式承诺碳中和。例如美国“清洁能源革命与环境正义计划”提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运营和供应链中的气候风险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气候法》,将欧盟到2050年保持气候中立的政治承诺写入立法。各国主要企业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关注供应链碳排放。例如施耐德电气提出2025年前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供应链碳中和、2050年供应链净零碳排放。
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融入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此,中国首先从法律层面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多部法律为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起到法律保障作用。在政策方面,2015年首次明确提出打造绿色供应链,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体系;2021年,构建绿色供应链被纳入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层面,工信部在2016年制定了《绿色供应链企业评价要求》指标体系,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绿色回收、绿色信息平台建设、绿色信息披露六大类20项指标开展评价。截至目前,共评出189家绿色供应链企业。
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在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新变化趋势下,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大陆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很多头部企业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节点,例如,华为提出2025年前将会推动他们的TOP100供应商设定碳减排目标;隆基年初发布的《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也得到150家供应商积极响应。
蔡进指出,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呈现以下六大发展趋势:(1)政策与市场环境更加有利于绿色供应链发展;(2)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动力由政策驱动转向主动布局;(3)发展范围由大企业扩大至中小企业,企业参与度更高;(4)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由单一走向多元;(5)发展方式注重协同,企业积极联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管理方式由封闭走向透明;(6)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助力绿色供应链发展。总之,中国的发展将给亚太和世界带来巨大机会和利益。同时中国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国际责任,愿与亚太和世界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办公室